肖像權的意涵,新聞報導與肖像權的調和

2020-05-09

「肖像權」並未明文規定於我國民法中,但學說及實務上均肯定肖像權的存在,也是自然人受法律保護的權利,若遭侵害可提出救濟。不過肖像權的意義為何?以及我們每天看到的新聞報導,常拍攝到形形色色的公眾人物或個人,是否有侵害肖像權的可能性呢?

何謂肖像權?

肖像權係指個人對於己肖像的權利,係人格權的一種,也與人的尊嚴具有秘密關係。

凡是「個人面貌所呈現的外部形象」,例如攝影、拍照、繪畫、雕像等方式呈現,而能彰顯其個人的特徵,而且肖像並不以面部為限,如果人體其他部分可以呈現個人外部形象且具有辨識性(能辨識為某個人),亦屬肖像。

肖像權遭侵害的請求權基礎

雖然我國民法未明文規定肖像權的保護,惟通說、實務均肯定係法律所保護之權利,若肖像權遭侵害(例如肖像遭他人不法公開傳播、被他人營利使用等),可依民法第18條、第184條、第195條請求停止侵害、請求損害賠償。

新聞報導自由與肖像權的調和

媒體的新聞報導,屬於憲法言論自由的保障範圍,而媒體報導也涉及民眾知的權利、訊息傳播的公益,新聞報導中縱使拍攝到他人肖像,但只要不違反公共利益,除非有惡意或輕率摒棄真實的情形 ,原則上都可阻卻違法,不生侵害肖像權的問題

如果要更細緻得找出一些判斷基準,以下學者見解可供參酌:

  1. 肖像的公開須基於社會知的利益(資訊利益),對於涉有公共目而為報導之事項,新聞媒體有就一定之人的肖像與以報導的自由。
  2. 須顧及肖像權人的正當利益且須符合比例原則,例如報導的時間、期間亦不得無所限制(縱使有報導之自由,但也不能一直長期放送某私人的肖像)。

而肖像權保護的密度,也會因為對象是否為公眾人物,而有所不同。

如果是公眾人物(政治人物、藝人、運動明星),社會對公眾人物有知的利益,所以媒體對公眾人物的新聞報導,幾乎不會有肖像權侵害的問題,意即公眾人物有忍受其肖像出現於新聞報導的義務。

如果是某特定事件的當事人(例如錢櫃大火逃出現場的民眾),媒體為報導此事件而不開當事人的肖像,亦無不可,但須注意「事件性」及「現實性」,媒體須注意比例原則,否則仍可能侵害其肖像權。


如有委任律師的需求,歡迎聯絡我們預約法律諮詢